在流量宇宙里寻找消失的儿子
2023年4月10日,流量里寻内蒙古包头市,宇宙强沙尘暴来袭。找消 (南方周末记者 韩谦/图)
沙尘暴从北方吹来的流量里寻第二天,一早,宇宙黄沙还没褪去,找消包头城外东北角的流量里寻顶独龙贵村里,已经有村民在等着。宇宙
她五十多岁,找消是流量里寻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她等的宇宙那位“不容易的寻子爸爸”,是找消12年前曾到村里打工的外地人。但那时她并不认识。流量里寻直到有了总也刷不完的宇宙手机短视频,一个叫“寻儿杜后琪”的找消账号老在信息流里冒出来,一来二去,杜小华成了她的“熟人”。
杜小华又回来了。这个消息也是她在信息流里刷到的。2023年4月10日,坐了36个小时的火车硬卧,他和沙尘暴同时抵达。
拥有274万人口的城市裹在一片浑浊的橘色里,傍晚时分,橘色越发怪异地透出铁锈红。走在路上要掏出手机,不一会儿,屏幕就蒙上一层细沙。躲进室内,细微的沙尘从缝隙钻进屋子,一张嘴,喉头一阵尘土的颗粒感。隔着玻璃窗,远处的阴山山脉消失了。
“包头包头,出门就得包着头!”路旁有人调侃。
“北方的春天就是这样。”江西人杜小华对这糟糕的天气没太在意。手机补光灯亮起,他开始了又一场直播,一只手往额上涂抹带货的生发剂,眼睛盯着飞速滚动的留言区,嘴也没歇着:“谢谢大家的关注!也麻烦多多提供线索。”
同样刷到杜小华视频的人还包括:一位相识的老乡,看到他在内蒙古,赶忙打电话约饭。一个老板,发现他住在自家的酒店,留言说要给免单——最后付了会员价。一位画师,画了张小米奇的油画,约他拍视频,发布在自己的账号。一位律师,几天前刚注册了短视频账号,见面时,两名助手全程拍摄。一名“资深媒体人”,出发来找他前就说好,自己是“来蹭流量的”。
人人都喜欢团圆的故事。一年前,杜小华随手发了条“太阳升起来了”的动态,就让记者们以为“可以提前做准备了”。这次也不例外。杜小华说“有接近小米奇的线索”,传出去就变成充满噱头的标题——“新进展!”“线索已锁定!”“小米奇要回家了?”
当然,顶着风沙来到包头的记者们,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
一条确凿的线索
“小米奇要回家了?杜爸爸赴内蒙古重走儿子被拐之路。”
2023年4月11日,内蒙古包头市顶独龙贵村,12年前杜后琪丢失的地方。 (南方周末记者 韩谦/图)
路边白杨开始吐绿。透过浑浊的沙尘,杜小华留意到这个好兆头。这趟来之前,他在朋友圈发了条动态:“接近小米奇的线索,即将进入关键时刻。”
小米奇是儿子杜后琪的小名,12年前在包头失踪。
3月,杜小华收到一条来自鄂尔多斯的线索。爆料人说,自己听一个熟人无意间讲起,她弟弟在2012年买了个男孩,六七岁,江西人,皮肤黑黑的。
这样的线索在评论区太常见了。没有准确的买家姓名、没有住址,在寻亲圈子里,这通常会被视作无效信息。况且,这些描述和小米奇的特征完全吻合,简直就像恶作剧。
不过,爆料人还提供了另外三条线索,其中两条,警方都确认了当事人的个人信息属实。这让杜小华在意起来。他越来越相信,要顺着线索挖下去,万一,就是他呢?
4月11日一早,杜小华前往顶独龙贵村,去小米奇消失的地方。有追拍团队在短视频平台开始直播,标题是:“小米奇要回家了?杜爸爸赴内蒙古重走儿子被拐之路。”
每回到包头,杜小华总会到村里转转,没什么事也去待上一会儿。万一,孩子找到那儿去了呢?又或者,万一村民们发现了什么新线索呢?
从公路转入颠簸的土路,说不好是沙尘天气还是路面扬沙,视线愈发浑浊起来。路旁清一色红砖平房,潦草地涂着厚薄不均匀的水泥,和12年前没什么两样。
短视频的传播,让“拐孩子”像一片赶不走的乌云,始终笼罩着顶独龙贵村。有村民说,直到现在,到了晚上,家长们还是不放心让孩子独自出门。
村里最明显的变化,是外来人少了。2008年,木匠杜小华到这儿时,房租低,离市区不远,外地人开的小作坊有七八家。老板租下两户相邻民宅,就成了橱柜厂,厂区中间,隔了条不足十米宽的土路,就是村里的主干道了。
杜小华和妻儿住在东边那处宅子,大多数工友住在西边。2011年3月6日,赶上农历“龙抬头”,吃过晚饭,杜小华到西边找工友商量:要不要去镇上澡堂洗澡?
到19:20,小米奇也跑来问:还去不去镇上?村里娱乐生活贫瘠,对六岁的孩子来说,去澡堂算是一桩。那天零下十多度,又是大风,“不去了,让你妈妈给你洗吧。”杜小华回答。
这成了父子俩最后的对话。之后,小米奇转身出门。
“儿子呢?”20分钟后,妻子找来了。
那是个活泼但胆小的孩子。瘦小,长圆脸,鼻梁上有一块不太明显的伤疤,双眼皮,眉毛淡淡的,睫毛特别长,耳朵紧贴后脑勺。因为鼻梁受过伤,要是小米奇哭得伤心了,会流鼻血。
一个巴掌引发的关注
他第一次体会到互联网的威力。一天之内,短视频账号粉丝从几千涨到十多万。
2023年4月11日,内蒙古包头市顶独龙贵村,12年前杜小华一家住在这里。铁门上,杜小华写上寻人启事,内容包括儿子杜后琪的特征、丢失过程、夫妻俩的电话,以及央求房东不要擦去这些信息。 (南方周末记者 韩谦/图)
杜小华上一次离开包头其实只是在几天
(责任编辑:股票)
-
恶犬咬伤女童后,犬主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视觉中国/图)2023年10月16日,四川成都崇州一名2岁多女童在小区内遭一只黑色罗威纳犬袭击,致全身多处咬伤,右肾挫裂伤,右侧肋骨骨折。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后, ...[详细]
-
晨刊“爱心大巴”本周日启程 诚邀您同行去看望那群需要关爱的孩子
本报记者 蒋月阳 “晨刊梦想漂流瓶”在今冬进行的“暖衣行动”引来了无数热心市民的关注,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爱心市民们捐来的新旧棉衣就达到了千余件。 为了让爱心人士捐来的棉衣都能发挥作用,晨刊将于 ...[详细]
-
济南青岛间将建南线高铁全程一个半小时 向东经过临沂、日照等城市 本报青岛讯(记者 吴帅) 青岛至济南一小时经济圈有望实现。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透露,我省正在规划济南到青岛的南线高速铁路,这条将经过临沂 ...[详细]
-
本报讯记者 刘江雪 通讯员 刘芳华)一部电脑、一个QQ账号,对接莒县户政服务,便可咨询各类疑难问题。如今,在莒县,户政微博、QQ邮箱等方式,实现在线预约服务、解难答疑、业务咨询的同时,还将《中华人民共 ...[详细]
-
最近,一则关于“过年回家”的消息登上了热搜,来自广州的李小姐结婚6年,与丈夫已连续4年各回各家过年。广州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姚华松刊文表示,如果夫妻间有真感情,如果男方和男方家人足够通情达理,那么,对于女 ...[详细]
-
本报讯通讯员 张勇)今年以来,市质量检测站积极探索检测工作新思路、新方法,在创新中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和检测管理水平。 今年3月份以来,在全省率先推行了检测盲样管理,以保证检测工作的公正性、 ...[详细]
-
本报讯记者 孟凡虎)12月5日至6日,省纪委党风廉政建设室主任陈元舜率省委党务公开工作第一检查组来我市,就党务公开工作进行检查。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邹斌芳主持汇报会。市委常委、秘书长王斌,市委常 ...[详细]
-
本报讯(记者 王仕瑞 通讯员 李维江 陈东刚) 12月7日,记者获悉,五莲县旅游和文体广电局与北京华铁传媒公司签约,将K51、K52次列车正式命名为“五莲山号”。 据了解,K51、K52次列车是由北 ...[详细]
-
2023年5月11日,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开庭审理了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原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原主任沈德咏受贿一案。宁波市人民检察院指控:1995年至2022年3月,被告人沈德咏利用担任江西 ...[详细]
-
本报讯通讯员 韩伟)近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确定日照市中医医院和莒县人民医院为日照市首批工伤职工康复定点医疗机构,这标志着我市向建立健全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和工伤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制度,促 ...[详细]